岩溶破碎体的成因及规模: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试刀山隧道岩溶破碎体是多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带是岩溶水动力现象最活跃的场所,岩溶作用强烈,特别是岩层产状陡倾或直立的地带更是如此,试刀山隧道岩溶破碎体位于石炭系灰岩与泥盆系上统五统组粉砂质泥岩、页岩夹石英砂岩的接触部位,而且该处为俞府村向斜翼倾角陡峻的倒转地层,倾角60°~90°,地表上顺着此接触带串珠状漏斗的分布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碳酸盐岩层透水性较强,而粉砂质泥岩、页岩为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断裂破碎带是形成岩溶破碎体的又一重要因素。F断层为一受剪应力作用的扭性断裂,与右线隧道相交于44K+ 960,断裂面陡倾或近直立,延伸较深较远,有利于岩溶水纵深方向活动,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溶洞和廊道,而且在此过程中伴有剧烈的坍塌作用,加之贯通性较好的两组节理的切割作用,块石相互交错堆积的溶破碎体的形成就不难想像。串珠状漏斗的分布为岩溶破碎体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地表有串珠状的漏斗,其下必有溶洞或暗河,因其汇集的地表雨水必有迳流和排泄的通道。溶洞的水流更加剧了碳酸盐岩的风化和溶蚀,加剧了溶洞的物理化学作用,加剧了岩溶破碎体的溶蚀和坍塌。破碎体的规模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勘测期间的物探、钻探资料和施工清方处理时的现象,可以推测岩溶破碎体沿近于垂直隧道的石炭系灰岩与泥盆系上统五统组粉砂质泥岩、页岩夹石英砂岩的接触带发育延伸,上与地表漏斗相通,下至隧道基底以下至少20m。隧道进口端受断层影响,石英砂岩呈碎块状,泥、页岩呈软塑―流塑状的粘土状,出口端为大块石堆积的岩溶破碎体,由此可以断定,进出口之间的40m围岩转好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但为了进一步探明岩溶破碎体沿隧道方向的延伸长度,在掌子面左侧开挖一个约4m的导坑,从导坑中发现岩溶破碎体宽约15m,其间夹有泥岩、砂岩坍塌剥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