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气混凝土行业整体发展
时间:2008-3-12
历年来设备利用率在50%左右徘徊,平均单个搅拌站每年的实际产量小于20万立方米。规模效益难以显现。过去几年高增长除了宏观经济利好等因素外,行业进入门槛低,只要具有一定的资金或市场,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建站经营等因素一方面促成了行业高速度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行业进入恶性竞争埋下了隐患。 
(1) 企业发展情况。 
 在2003年整个混凝土企业呈现“井喷”的势头,企业数量从2000年的726家迅速增长至1359家,增长率从2000年的6.3%到2001年的12.28%。而到2003年则成为增长的拐点,企业增长进入较为平稳的阶段。   近年增速降缓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决定:宏观调控加强,预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设备保有量、成新度大幅提高,拌站基数不断增大。   2004年,中国混凝土行业集中度整体不高,商品混凝土前十强企业的总产量也仅占行业总产量的13%。目前整个行业存在着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小,企业层次较低的现状。行业处于买方市场,企业通过恶性竞争来求得发展,处在“诸侯混战”的时候。行业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联盟,在买方面前没有话语权,企业在面对恶意拖欠等等行业潜规则时显得力不从心。 
(2) 企业分布情况。 
 预拌混凝土在我国发展极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在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大城市,预拌混凝土使用量比较大。尤其是江苏省,2005年发展极为迅速,新建混凝土生产企业30多家,新增生产能力1000多立方米,产量也从2004年第二位一举反超上海。2005年数据表明,预拌混凝土产量第一的江苏为5930万立方米,比1999年全国总产量还多500万方,上海预拌混凝土用量5016万立方米,与1999年全国的产量相当。这证明这些城市已经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在西部地区,有的省份还没有一家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有的省市即使有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由于种种原因,也未充分发挥作用。从下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商品混凝土十强企业也主要建立在这三大区域。新利恒是中国现阶段唯一一个从全国战略考虑的混凝土企业,其目标是建成为中国混凝土行业的航母。目前在十个省会城市分别建了十家搅拌站。
 目前水泥企业集团却没有大规模进入,虽然令人困惑,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时机尚不成熟!同时现在唯一一个产量超过千万方的混凝土企业却偏安上海或江苏一隅。已进入国外专业混凝土企业虽进退维谷,但不乏虎视眈眈等待时机者。 
2.5 相关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1)混凝土外加剂。   混凝土中加入外加剂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保护环境。2005年全国年产111万吨,销售收入约51亿。2005年全国共有合成企业200家,其中规模化企业近80家,半数以上的企业规模太小。主要以萘系生产为主,产量占到80%左右,高浓高效减水剂用量还不到5%。聚羧酸盐高效减水剂是我国高效减水剂发展的一个亮点,但仍处在初级阶段,有10多家有生产能力。目前中国外加剂销售收入十强企业中,主要产品为萘系母料的为4家,分别为浙江五龙、天津雍阳、天津飞龙和浙江吉龙。而以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首的则是以终端产品为主,2004年销售收入高达3.75亿元。同时我国外加剂企业开始谋求向国外输送产品,如浙江五龙化工、龙游五强等。 
(2)水泥。   2005年继续延续2004年下半年水泥运行经济效益逐渐降低的趋势,继续惯性下滑。2006年初水泥价格明显出现回暖迹象。   商品混凝土中磨细矿物掺合料的大量使用,不仅改善了混凝土的诸多性能,而且通过减少水泥熟料用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规模建设时期对水泥的强劲需求,从而节约了国家的宝贵资源和能源。 
(3)混凝土机械。   我国混凝土机械行业已形成多系列、多品种规格的局面。无论是搅拌机、搅拌楼、搅拌输送车还是混凝土泵(泵车)等产品,除大型的和高技术含量的型号外,常规产品已基本能满足施工需要。各生产厂家的生产条件普遍得到了改善,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外混凝土机械进口数量逐年下降,120m3/h以下的搅拌站、125m3/h以下的输送泵以及搅拌机等国产设备已占主导地位。 
(1) 企业发展情况。 
 在2003年整个混凝土企业呈现“井喷”的势头,企业数量从2000年的726家迅速增长至1359家,增长率从2000年的6.3%到2001年的12.28%。而到2003年则成为增长的拐点,企业增长进入较为平稳的阶段。   近年增速降缓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决定:宏观调控加强,预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设备保有量、成新度大幅提高,拌站基数不断增大。   2004年,中国混凝土行业集中度整体不高,商品混凝土前十强企业的总产量也仅占行业总产量的13%。目前整个行业存在着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小,企业层次较低的现状。行业处于买方市场,企业通过恶性竞争来求得发展,处在“诸侯混战”的时候。行业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联盟,在买方面前没有话语权,企业在面对恶意拖欠等等行业潜规则时显得力不从心。 
(2) 企业分布情况。 
 预拌混凝土在我国发展极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在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大城市,预拌混凝土使用量比较大。尤其是江苏省,2005年发展极为迅速,新建混凝土生产企业30多家,新增生产能力1000多立方米,产量也从2004年第二位一举反超上海。2005年数据表明,预拌混凝土产量第一的江苏为5930万立方米,比1999年全国总产量还多500万方,上海预拌混凝土用量5016万立方米,与1999年全国的产量相当。这证明这些城市已经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在西部地区,有的省份还没有一家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有的省市即使有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由于种种原因,也未充分发挥作用。从下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商品混凝土十强企业也主要建立在这三大区域。新利恒是中国现阶段唯一一个从全国战略考虑的混凝土企业,其目标是建成为中国混凝土行业的航母。目前在十个省会城市分别建了十家搅拌站。
 目前水泥企业集团却没有大规模进入,虽然令人困惑,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时机尚不成熟!同时现在唯一一个产量超过千万方的混凝土企业却偏安上海或江苏一隅。已进入国外专业混凝土企业虽进退维谷,但不乏虎视眈眈等待时机者。 
2.5 相关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1)混凝土外加剂。   混凝土中加入外加剂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保护环境。2005年全国年产111万吨,销售收入约51亿。2005年全国共有合成企业200家,其中规模化企业近80家,半数以上的企业规模太小。主要以萘系生产为主,产量占到80%左右,高浓高效减水剂用量还不到5%。聚羧酸盐高效减水剂是我国高效减水剂发展的一个亮点,但仍处在初级阶段,有10多家有生产能力。目前中国外加剂销售收入十强企业中,主要产品为萘系母料的为4家,分别为浙江五龙、天津雍阳、天津飞龙和浙江吉龙。而以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首的则是以终端产品为主,2004年销售收入高达3.75亿元。同时我国外加剂企业开始谋求向国外输送产品,如浙江五龙化工、龙游五强等。 
(2)水泥。   2005年继续延续2004年下半年水泥运行经济效益逐渐降低的趋势,继续惯性下滑。2006年初水泥价格明显出现回暖迹象。   商品混凝土中磨细矿物掺合料的大量使用,不仅改善了混凝土的诸多性能,而且通过减少水泥熟料用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规模建设时期对水泥的强劲需求,从而节约了国家的宝贵资源和能源。 
(3)混凝土机械。   我国混凝土机械行业已形成多系列、多品种规格的局面。无论是搅拌机、搅拌楼、搅拌输送车还是混凝土泵(泵车)等产品,除大型的和高技术含量的型号外,常规产品已基本能满足施工需要。各生产厂家的生产条件普遍得到了改善,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外混凝土机械进口数量逐年下降,120m3/h以下的搅拌站、125m3/h以下的输送泵以及搅拌机等国产设备已占主导地位。